>>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 -> 闽宁协作第二十五次联席会议 -> 山海情深
闽商黄水海:他乡即故乡
2021-05-31 09:22:11   
2021-05-31 09:22:11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6.jpg

  “包面褶皱不整齐,必须打上不合格标签,拆了重新缝制。”5月27日,黄水海来到工厂,指导检验员核验货物。从闽江畔到六盘山脚下,黄水海视他乡为故乡,投资建厂招工,帮助当地数百名农村妇女离开锅台,开启新的人生。

  黄水海的爷爷1929年参加革命,1934年长征出发前牺牲。黄水海在革命前辈故事的熏陶下,从小耳濡目染,不怕吃苦、敢闯敢干 。

  1995年,黄水海来到福建省厦门,从事纺织箱包行业。他从最基础的缝纫工干起,一直到担任生产经理。随后,他自立门户,创办厦门聚泉祥包袋制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革利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注于纺织箱包行业精益生产模式推广。

  经过不断努力,黄水海把箱包生意做到了国外,与多个国家的客商建立合作关系。就在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之际,2019年5月,经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牵线搭桥,黄水海前往泾源县考察投资项目。

1.jpg

  “在此之前,我对泾源县知之甚少。”在泾源考察了两天,黄水海发现泾源工厂少,劳动力相对丰富。“在泾源投资建设劳动力密集型工厂,一定大有可为。”黄水海思谋着,要让当地群众像工人一样,天天有班上,月月有收入。

  就这样,黄水海将厦门工厂搬迁到泾源。在启动车间建设的同时,在过渡厂房开始员工培训、运营。“唯有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黄水海认为,只有断了自己的后路,方可在一个全新的地方一心一意把事做好做实,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

  “老婆孩子都在厦门,经常一两个月回一趟家,孩子和我都生疏了。”黄水海身在异乡,心牵两头,一头是家人,一头是工人。为了给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黄水海在短短两年内,先后投资建起3家箱包生产扶贫车间和1家口罩厂,带动当地群众500多人就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口罩紧缺,当地却没有口罩加工厂。黄水海凭借多年来在纺织业积累的人脉资源,从银行贷款360万元,又把厦门的住房卖掉,筹资2000多万元,在半个月内建起口罩加工厂,缓解了当地口罩短缺。

2.jpg

  后来,随着全国各地口罩加工厂纷纷开工,口罩达到了供需平衡,黄水海的口罩厂回款不足200万元。其间,有人说黄水海亏本投资,太傻了。“投资就像种果树一样,需要不断施肥灌溉培育,小树才会长大结果。”黄水海对亲朋好友的“善言善语”总是一笑了之,而让他始终对投资满怀信心的是,箱包厂几百名员工从老实巴交的农民,变成了岗位能手、技术能手。

  “员工初到厂里上班,认真学技能的没有几个人,很多人没有上班概念,缺乏时间观念,挣不到钱不说,工厂还要每人每月倒贴1700多元。经过一段时间磨炼,大家都成了熟练工,月均工资4500元。”从不懂技术到生产一线骨干,黄水海目睹员工们脱胎换骨的变化。

3.jpg

  随着企业步入正轨,黄水海推进企业职业化管理,向员工灌输就业上班的思想,执行上下班、请销假、满勤奖励等制度。与此同时,开展技能培训和扶志教育,倡导自力更生、勤劳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员工摒弃“等靠要”思想。

  在黄水海的努力下,如今的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已成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企业管理咨询于一体的专业型企业,工厂生产的户外旅行背包、学生包、手提包、文旅用品、军用包等产品,畅销欧洲及南北美洲。公司通过运营“工厂化、规模化、长期化”的扶贫车间,让泾源本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一人就业全家致富”。(宁夏日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编辑】:樊玲
【责任编辑】:樊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